类别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9-16 13:54:15 浏览: 次
bob半岛·体育入口9月9日上午,上海淮海中路651号门前锣鼓喧天,两头舞狮踩着鼓点跃动——关闭两年多的H&M中国首店,选择用中国传统仪式高调宣告回归。
全新门店仍位于此前首店所在的嘉丽都商厦,占据淮海路和思南路的街角,整幢独立老洋房被装饰成复古红砖楼,零售面积近3000平方米。该店以“H&M风格之邸”(House of H&M)命名,除女装、男装、童装等全品类服装外,还首次引入家居系列H&M Home,并融合咖啡、花店、直播空间及定期更新的时尚展览。
H&M集团零售大中华区总裁司懿德(Saed El-Achkar)对到场媒体表示,这是H&M在全球的首个品牌体验中心,凸显上海和中国市场在H&M版图中的战略地位。
H&M风格之邸开业现场剪彩。(左起)H&M区域经理Marina Mustafina、H&M南区销售经理康凯、H&M大中华区零售总裁司懿徳、淮海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敏、H&M风格之邸店长吴莉。
2021年新疆棉事件后,这个瑞典快时尚巨头在中国市场陷入寒冬。据财报及媒体报道,H&M在中国门店数量从2019年的500余家缩减至2023年的约300家,其间不仅关闭了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等地标物业,2022年撤出运营15年的上海淮海路首店更令各界关注和讨论,被解读为某种放弃。
但H&M显然并未放弃中国市场。过去一年,它持续调整内地市场的门店网络,关闭低效门店,同时升级上海南京东路、北京悦荟广场等核心位置店铺。今年下半年,品牌明显加速旗舰战略,在重开淮海路店前,已于深圳大悦城和1234 Space连续新开两家门店。
“H&M重回淮海路首先是姿态性动作bob半岛入口。”从事商业地产管理的汉博商业上海公司董事长杜斌对《第一财经》YiMagazine指出,“一个想重启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,需要一两家旗舰店宣告其存在。独栋旗舰店本身具有标杆意义”。
对线下商业来说,“地段”是一个永恒的关键因素,但淮海路(上海传统三大商圈之一)如今的商业地位已不同往昔。该店所对应的淮海路651号物业,H&M在2022年撤出之后,一直闲置bob半岛入口。该物业业主益民集团去年年底公告显示,H&M母公司海恩斯莫里斯新签下5年租约,年租金2550万元。在杜斌看来,这个价位在淮海路属于正常,但已低于南京西路和东路。随着社区型购物中心兴起bob半岛入口,市中心消费力分散,淮海路本身面临品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,“这条街道的特色并没有做出来”。
另外,快时尚品牌如今在商业地产中的话语权也在显著下降,尤其是在一线城市。“过去开发商会把最好的位置、最大的面积留给快时尚,现在潮玩、二次元、运动户外等业态成为更受业主青睐的对象。”杜斌说。
H&M再开新店,门店内部的革新至关重要。在这栋五层临街大楼里,品牌塞入了多种以往未见的新业态——
比如bob半岛入口,一层临街区域出现全球首个常态化的H&M Café,提供定价17元的大杯美式咖啡等饮品及品牌周边,支持小程序外卖;相邻区域则售卖绿植和花卉。家居系列H&M Home被置于首层核心位置,涵盖香氛、餐厨具、浴室用品等品类,这也是该系列首次在中国线下亮相。
在一层的收银台旁,还设有一间全玻璃幕墙围出的直播间,用于日常新品直播和明星、KOL活动。地下一层被改造为品牌首个对外开放的展览空间,开幕展为品牌高端线H&M Studio系列,据说未来将全年更新时尚主题展。
往楼上走,可以看出H&M增强消费者互动体验的尝试。比如,二层设置有3台盲盒机,消费满一定额度即可抽取奖品,类似的设施还有抓娃娃机;顶层童装区则开辟了一个弧形阅读角,这里摆放了一些童书,座垫还被装饰成醒目的红色。
从门店的陈列方式中,同样能窥见H&M寻求改变的决心。与传统快时尚门店中密集堆陈、以折扣导向为主的陈列方式不同,其运动系列产品被精心摆放在木制的格子分类架上,这让该区域看起来并不像H&M,反而更像一家Lululemon。
名为“H&M Move”的独立运动线年推出,强调多种运动场景的适配性和面料的功能性。这种陈列方式旨在向消费者强调:“尽管你们只需要花很低的价格就能买到这些产品,但它们的质感是可以保证的,这也是H&M品牌的初心。”一位H&M工作人员对媒体介绍道。
“我们希望将这里变为链接时尚、娱乐与商业的品牌传播枢纽。”司懿德对《第一财经》YiMagazine表示,整个空间的目标是提供“全面且独特的品牌体验”。
在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、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看来,咖啡店、绿植等复合业态的核心并非直接创造收入,“如果单算卖咖啡和绿植的营收,肯定不划算”。其价值在于提升品牌附加值与体验感,“潜移默化地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”。
这类转型并非H&M首创。其母公司海恩斯莫里斯旗下品牌Arket和& Other Stories早已尝试结合咖啡、花店等业态;而从本土时尚公司到国际高端品牌,行业普遍在探索线验升级,以适应消费习惯和传播环境的变化。
与2007年H&M淮海路店首开时澳洲歌手凯莉·米洛献声、赵薇等近30位明星助阵的盛况相比,本次重开庆典的嘉宾变成了侯明昊、徐若晗等年轻艺人及网红KOL。喧嚣依旧,但快时尚已不再是城市商业主角。
国际趋势预测机构WGSN中国区趋势总监门淑萍对《第一财经》YiMagazine指出,快时尚近年缺乏刺激消费者的新动作:“快时尚品牌的主要优势是供应链的快速反应,但在深耕细分品类、形成品牌特色方面缺乏时下消费者所需求的产品。”她认为,快时尚转型的关键在于“重新连接消费者”,“未来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同时,更快捕捉潮流单品”,例如Zara就曾迅速推出正走红的谷仓夹克类似款。
面对行业共性挑战和市场环境变化,除门店更新外,H&M还尝试通过本土化和数字化两条路径,试图重新撬动中国市场。本土化方面,2023年,H&M设立了全球首个中国设计中心,推出本土特色系列;2024年则与上海时装周合作,与中设计师唐大耘创立的独立品牌GARÇON BY GARÇON合作推出秋冬系列。数字化方面bob半岛入口,H&M不仅入驻了天猫和抖音,还在去年9月进入拼多多,触达更下沉市场。
海恩斯莫里斯(包含H&M、COS、&Other Stories、Arket等多个品牌)财报显示,2025财年上半年(2024年12月1日-2025年5月31日),该集团净销售额同比微增1%,毛利率小幅下降1.7%,营业利润大幅下降22%。对此,集团解释称受到了汇率、运输成本上涨、客户体验投资和降价促销的多重影响,预计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将在下半年转为正面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集团新任CEO Daniel Ervér去年上任后积极推动战略转型,将战略重点从“利润优先”调整为“提高销售额”,此举受到多位市场分析师好评。市场分析人士认为,H&M 已经靠关店、控制成本撑了好几年,如今投资者真正想看到的,是营收曲线能否再次向上。与此相呼应,公司近来也频繁对外强调“优质优价”的差异化价值主张。
在新战略下,中国作为关键增长市场的表现至关重要,但H&M在这里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。随着消费需求高度分化,运动户外、新中式等垂类品牌兴起,快时尚“大而全”的模式难以在每个领域都专业深入。同时,H&M所倡导的时尚民主化定位,在当今市场环境下也略显过时。
尽管标榜高性价比,但H&M的产品质量在互联网上仍饱受争议。一些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称,H&M的衣服“水洗后易变形”。另外,也有消费者表示,相比于国内网红店,H&M、Zara等品牌“挑选后总能找到不错的”“至少尺码不反人类”。从Zara在2006年开出上海首店开始,欧美快时尚品牌近20年间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品牌光环和高速增长,如今考验的是真正的产品力和本土精细运营能力。
在程伟雄看来,尽管当下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整体表现低迷,但不能忽视它们各自的优势:Zara强在供应链快速反应和趋势借鉴能力,能赚取相对有价值的利润;H&M具有价格竞争力,在女装领域的表现突出;优衣库则长于基本款产品力(尽管它并不认为自己是快时尚品牌)。中国品牌仍可从中借鉴经验,尤其是在服装行业无限内卷的当下。